社会科学到底是不是科学?为什么与自然科学相比,中国社会科学的地位比较低?中国社会科学研究与国际差距究竟有多大?5月13日下午,北京大学人口所教授乔晓春莅临我校,进行了题为《社会科学的不科学问题》的讲座,讲述中国社会科学存在的“不科学”问题。我校社会与法学院师生、青年骨干培训班老师100余人参加,讲座由叶文振教授主持。
讲座伊始,乔晓春教授从自己的生命故事出发,讲述了自己初入社会科学研究中的经历、存在的困惑和进行的相关思索。梳理总结了社会科学领域中的五种奇怪现象:未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可以轻易进入专业领域,专业转换或跨越非常容易;研究只是思辨或者哲学式的思考,不是基于事实或数据;很多研究是凭经历、感受、哲学推理下结论;非专业人员比专业学者在社会上更有影响;研究做的很容易,不做文献回顾,研究只凭想象。正是社会科学研究的低门槛、不科学,导致中国社会科学地位比较低。
随后,乔晓春通过对“科学”这一概念的分析,指出社会科学研究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以方法为手段,进而使得杂乱无章的表象事实呈现出规律。研究者只是事实的收集、整理、组织、分析者,而不应该是事实的承载者,个人的经历和感受更不能作为一般事实来下结论。乔晓春认为社会科学研究主客体是一体的,研究更容易受到个人经历、个人感受和主观判断的影响,同时社会科学学者的研究能力又不足于把握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社会科学就容易做得不科学,所以应该用更为复杂的方法进行研究而非进行简单化处理。乔晓春指出,只有遵循科学研究的逻辑,用严格的规范、科学的技术方法、翔实的事实数据、严谨的逻辑推理,社会科学研究才能提高自身的科学性。
余论中乔晓春总结道,中国社会科学还未真正走上科学的正规,需要系统地学习方法工具,才能真正推动中国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
在互动环节,乔晓春就“社会科学中如何保持价值中立”、“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的使用”等问题,与听众进行了讨论。
乔晓春教授的讲座内容充实,逻辑清晰,为师生娓娓道来,并进行了生动的解析,师生们受益匪浅。本次讲座在大家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